選擇權價平價外是什麼意思?影響交易策略的關鍵概念

選擇權價平價外是什麼意思?影響交易策略的關鍵概念


Lieta Research是Evan架立的全面透視美股期權的網站,在裡面可以清楚的看到造市商的行為,讓你直接打開股票戰場上的地圖迷霧。
使用我的優惠碼MOFI,可享10%折扣。同時我也會寫一系列文章做Lieta Research的教學,敬請大家期待

想要在選擇權市場中以小博大,卻苦於資金有限?許多人一開始都抱持著這樣的想法,但實際操作後卻發現不如預期。選擇權交易策略種類繁多,其中一個關鍵概念是「選擇權價平價外」,它指的是選擇權的履約價與標的資產的現行價格的關係。簡單來說,當選擇權的履約價等於標的資產現價,就稱為「價平」;當履約價高於現價,就稱為「價外」;而當履約價低於現價,就稱為「價內」。了解「價平價外」概念,可以幫助你更精準地選擇合適的交易策略,例如,當你預期台指期貨未來會上漲時,可以選擇買進履約價 18000 點的買權,藉此獲利。

可以參考 選擇權T字是什麼?掌握T字報價表的5大秘訣

選擇權「價平、價內、價外」是什麼?

最近一位朋友一頭栽進了投資的市場,她從股票、期貨,玩到選擇權,最後因為資金有限決定專精玩選擇權。她原本打著每次都花一點點權利金,就能以小博大的心情,並且就算輸光也沒多少。但一兩個月下來,輸的卻比想像的還要多,這是為什麼呢?

選擇權交易策略相當繁多,要能精確運用才能獲利。而其中一個重要的概念,就是選擇權的「履約價」。執行交易的 3 種履約價,可分為:價內、價平、價外。簡單來說,履約價就是選擇權合約中約定的標的資產價格,而「價內、價平、價外」則是根據標的資產的現行價格與履約價的關係來區分。

例如當台指期貨為 18000 點時,你預期未來指數將上漲,並以 100 點權利金,買進履約價 18000 點的買權。這個時候,你的履約價就等於目前的市場價格,也就是「價平」。如果你的履約價是 17900 點,就代表你的履約價低於目前的市場價格,也就是「價內」。反之,如果你的履約價是 18100 點,就代表你的履約價高於目前的市場價格,也就是「價外」。

不同的履約價會影響選擇權的價值和交易策略的風險報酬,因此了解「價平、價內、價外」的概念,對於選擇權交易者來說至關重要。接下來,我們將深入探討這三種履約價的特性,以及它們如何影響你的交易策略。

選擇權「價平、價內、價外」是什麼?

選擇權交易策略相當繁多,要能精確運用才能獲利…執行交易的 3 種履約價,可分為:價內、價平、價外。 簡單來說,履約價就是你預期標的資產在到期日時的價格,而這三個概念則反映了履約價與標的資產目前價格之間的關係。

  • 價內選擇權:履約價低於或高於目前標的資產價格,例如當台指期貨為 18000 點時,你買進履約價 17900 點的買權,或賣出履約價 18100 點的賣權,就屬於價內選擇權。
  • 價平選擇權:履約價等於目前標的資產價格,例如當台指期貨為 18000 點時,你買進履約價 18000 點的買權,或賣出履約價 18000 點的賣權,就屬於價平選擇權。
  • 價外選擇權:履約價高於或低於目前標的資產價格,例如當台指期貨為 18000 點時,你買進履約價 18100 點的買權,或賣出履約價 17900 點的賣權,就屬於價外選擇權。

選擇權的價格會隨著標的資產價格、時間價值、波動率等因素而波動。 價內選擇權因為履約價較接近目前標的資產價格,所以權利金較高,但相對的,獲利機會也較大;價外選擇權則權利金較低,但獲利機會也較小。 價平選擇權則介於兩者之間,權利金和獲利機會都相對較低。

所以當短期內價格可能上漲時,可買進選擇權,藉此獲利。 例如當台指期貨為 18000 點時,你預期未來指數將上漲,並以 100 點權利金,買進履約價 18000 點的買權。 如果台指期貨真的上漲到 18100 點,你就可以以 100 點的權利金,買進 18000 點的買權,並以 18100 點的價格賣出,賺取 100 點的利潤。

選擇權價平價外是什麼意思?影響交易策略的關鍵概念

選擇權價平價外是什麼意思?. Photos provided by unsplash



Youtube CTA
老墨的 YouTube 會員開通啦,現在只要加入會員即可享有以下福利:

現在就點這裡加入會員,立刻享有全面福利


選擇權報價示意圖,中間的履約價是什麼?

上圖為選擇權報價示意圖,中間的履約價我們可以當成一個目標,左半邊為買權,右半邊為賣權。 舉個例子:假如到了結算日也就是最後的交易日,結算價為13005,在履約價13000的買權最後成交價就會是5,再看到履約價13000的賣權,最後成交價就會是0,那我們再將履約價向上移到13050,在13050的履約價對於買權的最後成交價就會是0,再看到履約價13050的賣權最後成交價就會是45,其他履約價的買權及賣權的最後成交價皆如同上述以此類推。

簡單來說,履約價就像是一個分界點,當結算價高於履約價時,買權持有者就可以選擇履約,賺取結算價與履約價的差額;而當結算價低於履約價時,買權持有者就會選擇不履約,因為這樣會虧損。反之,賣權持有者在結算價低於履約價時,可以選擇履約,賺取履約價與結算價的差額;而當結算價高於履約價時,賣權持有者就會選擇不履約,因為這樣會虧損。

因此,在選擇權交易中,履約價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考指標。交易者需要根據自身的交易策略和市場狀況,選擇合適的履約價,才能最大程度地獲利,並降低風險。例如,如果交易者預期標的資產價格會上漲,那麼他就可以選擇一個較高的履約價的買權,以期在標的資產價格上漲時獲得更高的收益。反之,如果交易者預期標的資產價格會下跌,那麼他就可以選擇一個較低的履約價的賣權,以期在標的資產價格下跌時獲得更高的收益。

需要注意的是,選擇權交易的風險較高,因為其價格會受到標的資產價格、時間價值、利率等多種因素的影響。因此,在進行選擇權交易之前,交易者需要做好充分的功課,了解選擇權交易的風險和收益,並制定合理的交易策略,才能降低交易風險,提高交易成功率。

選擇權報價示意圖說明
項目 說明
履約價 一個目標價位,用於區分買權和賣權的盈利和虧損。
買權 當結算價高於履約價時,買權持有者可選擇履約,賺取結算價與履約價的差額。
賣權 當結算價低於履約價時,賣權持有者可選擇履約,賺取履約價與結算價的差額。
結算價 最後的交易日,標的資產的價格。
買權最後成交價 結算日,當結算價高於履約價時,買權的成交價格。
賣權最後成交價 結算日,當結算價低於履約價時,賣權的成交價格。

選擇權怎麼買比較划算?

選擇權的買賣策略,取決於投資者對未來市場的預期,以及對風險的承受度。以買方的視角來看,「價內」選擇權的價值大、比較划算,立即賣出就可賺到內含價值,未來還可能再獲得時間價值;「價平」和「價外」則是預測未來市價上漲、變為價內選擇權,藉此從中獲利。

例如,假設你預期某股票未來會上漲,你可以選擇買入「價平」或「價外」的看漲選擇權。如果你的預測正確,股票價格上漲,你的選擇權就會變成「價內」,你就可以以更高的價格賣出,賺取差價。然而,如果你的預測錯誤,股票價格下跌,你的選擇權就會變得毫無價值,你將損失你支付的權利金。

而以賣方的視角來看,「價外」選擇權賣出可直接獲利,若在「價平」、「價內」時機賣出則是預測未來市價下跌,因此以低於市價的價格提前賣出以降低虧損。例如,假設你預期某股票未來會下跌,你可以選擇賣出「價平」或「價內」的看漲選擇權。如果你的預測正確,股票價格下跌,你的選擇權買方就會放棄執行權利,你就可以獲得權利金。然而,如果你的預測錯誤,股票價格上漲,你的選擇權買方就會執行權利,你將損失差價。

時間價值反映了買方對未來的期望,不過,越接近到期日,依照期望方向上漲/下跌的機率將大幅縮減,時間價值消失得越快(結算日時間價值趨近於0)。 許多人以為選擇權一定要放到結算日,實則不然,你可以隨時出場,當你發現漲跌不符預期,且時間價值不斷減少,建議立即執行停損或停利!

選擇履約價的技巧

選擇履約價是選擇權交易策略中至關重要的環節,它直接影響著投資者獲利的可能性和潛在風險。選擇履約價時,需要考量到期日、價外程度以及轉錢機率等因素。

首先,到期日越近,履約價越容易達陣,但同時時間價值消耗也越快。如果到期日那天你買的履約價沒有穿價,你的選擇權就會歸零。因此,投資者需要權衡到期日與時間價值消耗之間的關係,選擇適合的到期日。

其次,價外程度也會影響獲利機率。價外一檔或兩檔的履約價,轉錢機率相對較高。因為價外履約價的價格較低,投資者可以用較少的資金買入,即使標的資產價格略微波動,也能夠獲利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太價外的履約價,即使方向看對,也可能賺不到錢,因為標的資產價格需要大幅波動才能達到履約價。

最後,轉錢機率是指選擇權買方在到期日時,標的資產價格達到或超過履約價的機率。轉錢機率越高,投資者獲利的可能性就越大。一般來說,價外履約價的轉錢機率較低,但潛在獲利空間也較大。而價內履約價的轉錢機率較高,但潛在獲利空間也較小。投資者需要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目標,選擇合適的履約價。

總之,選擇履約價是一個需要綜合考量的過程,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。投資者需要根據自己的投資風格、風險承受能力和市場狀況,做出明智的選擇。

可以參考 選擇權價平價外是什麼意思?

選擇權價平價外是什麼意思?結論

選擇權價平價外是選擇權交易中一個重要的基本概念,它指的是選擇權的履約價與標的資產的現行價格之間的關係。選擇權的履約價是選擇權合約中約定的標的資產價格,而「價內、價平、價外」則是根據標的資產的現行價格與履約價的關係來區分。了解「價平價外」概念,可以幫助你更精準地選擇合適的交易策略,例如,當你預期台指期貨未來會上漲時,可以選擇買進履約價 18000 點的買權,藉此獲利。

在選擇權交易中,選擇權價平價外的概念非常重要。不同的履約價會影響選擇權的價值和交易策略的風險報酬。因此,投資者需要根據自身的交易策略和市場狀況,選擇合適的履約價,才能最大程度地獲利,並降低風險。

選擇權交易的風險較高,因為其價格會受到標的資產價格、時間價值、利率等多種因素的影響。因此,在進行選擇權交易之前,交易者需要做好充分的功課,了解選擇權交易的風險和收益,並制定合理的交易策略,才能降低交易風險,提高交易成功率。

選擇權價平價外是什麼意思? 常見問題快速FAQ

價內、價平、價外的選擇權,哪種比較好?

其實沒有哪種選擇權絕對比較好,三種選擇權各有優缺點,取決於投資者的交易策略和市場預期。

– 價內選擇權: 權利金較高,但獲利空間也較大,適合預期標的資產價格會大幅波動的投資者。

– 價平選擇權: 權利金和獲利空間都較低,適合預期標的資產價格會小幅波動,且願意承擔較低風險的投資者。

– 價外選擇權: 權利金較低,但獲利空間也較小,適合預期標的資產價格會大幅波動,且願意承擔較高風險的投資者。

選擇哪種選擇權,需要根據自己的交易策略、市場預期和風險承受能力綜合考量。

什麼時候適合買進或賣出選擇權?

買進或賣出選擇權的時機,取決於投資者對未來市場的預期。

– 買進選擇權: 適合預期標的資產價格會上漲的投資者,例如預期某股票價格會上漲,就可以買進看漲選擇權。

– 賣出選擇權: 適合預期標的資產價格會下跌的投資者,例如預期某股票價格會下跌,就可以賣出看漲選擇權。

當然,選擇權交易的風險較高,需要做好充分的功課,才能提高交易成功率。

選擇權的履約價如何設定?

設定履約價是選擇權交易中非常重要的環節,需要考慮到期日、價外程度、市場波動率等因素。

– 到期日: 到期日越近,履約價越容易達陣,但同時時間價值消耗也越快。

– 價外程度: 價外程度越高,獲利空間越大,但轉錢機率也越低。

– 市場波動率: 市場波動率越高,選擇權價格波動也越大,獲利空間也越大,但風險也越高。

設定履約價需要根據自己的投資風格、風險承受能力和市場狀況綜合考量。

返回頂端